
中国商务部在一天之内连续公布三项反制措施,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新一轮升级阶段。这三项措施包括将三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将另外三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以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碧根果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这套组合拳既有市场封杀意味,又含技术断供实质,是对美国不顾中方多次反对、与台湾开展军事技术合作企业的严厉回应。
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三家企业分别是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爱尔康公司和国际海洋工程公司,这些企业被禁止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和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同时被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的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和全球维度公司,则被禁止获得中国的两用物项出口,正在开展的相关出口活动立即停止。这些企业因不顾中方强烈反对,与台湾开展军事技术合作,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而受到制裁。
作为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当地时间9月25日宣布,自10月1日起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这些关税措施包括对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征收关税,对进口家具征收30%关税,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以及对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特朗普声称此举是出于国家安全和其他原因,并指责外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损害了国内生产商的利益。
市场对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立即作出反应。亚洲主要股指普遍走低,韩国首尔综指大跌3%,日本制药股也显著下跌。9月26日,A股医药股同样出现大跌。在特朗普宣布新关税后,亚太市场医药板块普遍走低,A股医药生物板块中减肥药、创新药、CRO等指数跌幅居前。个股方面,向日葵跌超10%,奥赛康、广生堂、济民健康等跌幅明显。
药品关税成为此次关税战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美国本土的药品生产规模这些年大幅萎缩,进口依赖度高达70%。像布洛芬这种常用药,95%的原料药都依赖进口,氢羟肾上腺皮质素的进口依赖度也达到91%。高额关税不仅会让美国本土药品成本飙升,还可能引发断供风险,使美国患者面临吃药难的困境。
跨国药企不得不做出应对,强生计划投入550亿美元加强在美国的本土生产和研发,英国的葛兰素史克承诺未来五年向美国投资300亿美元,礼来也表示要斥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四个生产基地。然而专家指出,即使这些制药公司在美国建厂,美国生产所需的人力、电力、运输等成本都远高于其他国家,美国制造的药品未必能便宜。有机构预测,这次关税政策可能会让全球制药行业的成本增加超过300亿美元。
家居行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位从事家居外贸的行业人士表示:“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一次加关税后,可能还是两边都会分摊一些,但最终主要是美国的消费者分摊更多。”此次对家具、卫浴等产品增加关税并不意外,此前特朗普就表达过类似想法,因此公司也一直在着手准备。之前几轮关税战并没有显著影响到对美销量,但是受东南亚工厂崛起的影响,价格一度承压。
从出口数据来看,今年4-5月,受关税因素影响,中国成品家具的出口额曾持续下降,同比分别下降7%、9%,但到了6月,随着关税摩擦缓和,出口增速又由负转正,同比上升1.25%。一些跨境电商表示,在关税缓和期应该已经做了一些海外仓囤货准备。还有一些企业早就把重心转向欧洲、中东、东南亚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中国卫浴等品类的商品被征收高额关税,其售价可能仍低于美国制造。数个月前,美国一淋浴品牌创始人曾发帖称,该公司售卖的一款中国制造花洒售价129美元,随着关税飙升,他们考虑回流美国制造,但是美国供应商给出的成本翻了三倍,因此美国制造花洒的售价高达239美元。对于大多数美国消费者来说,因价格原因,他们仍愿意选择中国制造的花洒。
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量达1.1亿件,出口总额达156.4亿美元,美国为我国卫生陶瓷行业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家,去年全年出口量达到2849.5万件。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我国家具行业累计出口额349.2亿美元,美国仍然是我国成品家具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上半年对美累计出口家具商品80.4亿美元,占出口比重的23%。
中国不仅对美国采取了反制措施,还对墨西哥相关涉华限制措施启动了贸易投资壁垒调查。调查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品、服装、塑料、钢铁、家电等产品类别,以及墨西哥近年来采取的其他涉及中国的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商务部获得的初步证据和信息显示,根据墨西哥《国会公报》2025年9月9日刊登的关于调整多项进口税的提案,墨西哥政府拟对中国等非自贸伙伴的产品提高进口关税税率,该措施将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贸易投资利益。
欧盟也在这一敏感时刻显露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据报道,欧盟委员会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对中国钢铁及相关产品征收25%至的关税。欧盟还计划将公共合同的授予与所谓“购买欧洲产品”规则挂钩,被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表明全球贸易摩擦正在扩散,不再局限于中美两国。
中美贸易战已从单纯的商品税率竞争,演变为涵盖科技、供应链、国际规则的多维度博弈。短期内,双方可能通过有限协议缓解矛盾,但长期结构性冲突(如技术遏制与反遏制、全球产业链重构)将持续主导双边关系。中国通过扩大开放(如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冲外部压力,而美国则面临关税反噬(消费者成本上升、供应链断裂)与战略目标(制造业回流)之间的矛盾。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企业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应变能力。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如明新旭腾通过澳洲、欧洲等多地采购原材料,并在墨西哥设厂规避关税风险;市场分散化,拓展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减少对美依赖;技术升级与政策红利,聚焦新能源、AI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这些策略帮助中国企业在动荡的贸易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未来几年,中美经贸关系将更多呈现“竞合交织”的复杂态势。双方可能达成“不再新增关税但保留现有税率”的协议(如30%-40%区间),缓解短期压力。但博弈焦点将转向数字贸易规则(如数据本地化)、新能源补贴对等(如美国IRA法案限制中国供应链)等领域,形成“经济减压+科技加压”组合策略。
这次贸易战的再次升级提醒我们,中美经贸关系的波动已成为新常态。在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此次对美墨碧根果发起反倾销调查,既展现了维护本土产业的决心,也为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注入了理性力量。未来如何在保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全球贸易合作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国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政治考量将成为影响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面临选举压力,若贸易战长期僵持,可能影响其基本盘稳固。美国资本市场对政策反复的强烈反应也会加速妥协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产业发展需求,新能源车出口遭遇欧盟反补贴调查,急需打开美国市场,为新能源产业寻求更广阔发展空间。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企业和投资者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如核心技术自主)与“极限思维”(如布局新兴市场),在动荡中捕捉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极端悲观时刻的理性布局往往带来超额收益。正如中国海关总署所言:“贸易战没有赢家,但发展权不容剥夺。”
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