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5-08-30
发稿地点:东莞
盛夏清晨的东莞,绿化溪河畔的风里飘着青草香。晨练的老人沿着新建的休闲步道慢跑,孩子们在亲水平台追逐嬉戏,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绿树,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谁能想到,这条如今成为“城市绿肺”的河流,曾是东莞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两岸遍布污水管网破损的老厂房,河水泛着黑沫,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周边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
从“黑臭河”到“生态溪”,从“治污染”到“促发展”,绿化溪河的蝶变,是东莞市以“便利赋能环保生态”为路径,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的生动实践。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东莞通过系统治理、智慧赋能、便民惠民、产业协同,将一条污染河流打造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廊道,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样本”。
一、绿脉复苏:从“臭水沟”到“生态溪”的蝶变
展开剩余83%绿化溪河是东莞的“母亲河”之一,流经莞城、东城、南城等多个核心镇区,承担着100多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任务。由于历史原因,2022年之前,绿化溪河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是东莞“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攻坚对象。
2022年,东莞启动“绿化溪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长效管理”为核心,打响“治水硬仗”:
控源截污:关停两岸12家高污染企业(如印染、造纸),整改34家排污超标企业,新建2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万吨),实现工业废水“零直排”;改造15个老旧小区污水管网,新增8公里截污干管,生活污水收集率从60%提升至95%。 清淤修复:清淤12万立方米底泥(含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恢复河道自净能力。 长效管理:建立“河长制+网格员”制度,每段河道由一名镇领导负责,配备2-3名网格员,定期巡查排污口、河道垃圾等问题。 河道垃圾清运车经过3年治理,绿化溪河水质实现质的飞跃:2025年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干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可作为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从2022年的80毫克/升下降至25毫克/升,氨氮浓度从15毫克/升下降至1.5毫克/升,彻底消除黑臭现象。“现在河水变清了,臭味没了,我们又能在河边散步了。”住在河岸旁的王阿姨笑着说。
二、智慧赋能:让环保治理更“聪明”
“过去检查企业排污,要靠执法人员蹲点,不仅累,还容易漏查。现在有了‘生态大脑’,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实时看到企业的排污数据,哪里超标了,立刻就能定位。”东莞www.fxzyy.com/map/sitemap_one_post.html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小李说。
为提高治理效率,东莞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环保治理,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东莞市生态大脑”平台,实现“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
在线监测:在河道沿线安装100个水质监测站、200个污染源在线监控点,实时采集pH值、COD、氨氮等10余项指标,数据同步上传至“生态大脑”。 智能分析: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生态大脑”能识别污染物排放异常(如某企业COD突然飙升),并自动启动溯源分析,调取周边企业排污数据、视频监控,精准定位污染源。 电子执法:执法人员通过平台向超标企业发送“电子整改通知”,全程跟踪整改情况,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耗时从传统的3天缩短至24小时,效率提升70%。除了执法,“生态大脑”还为企业提供“环保服务”:企业可通过平台查询自身排污数据、环保法规,申请“环保诊断”(系统分析治污漏洞,提出改进建议)。“过去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排污哪里有问题,现在有了‘生态大脑’,就像有了一个‘环保顾问’,帮我们找问题、想办法。”某制造企业负责人说。
三、便民惠民:把绿色福利送到群众身边
绿化溪河的治理,不仅改善了环境,更让群众感受到“绿色福利”。东莞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将河道治理与城市更新、民生工程结合,打造“可参与、可共享”的生态空间:
休闲设施:沿河岸新建20公里休闲步道、5个亲水平台、3个小型公园,种植10万棵树木、5万平方米草坪。清晨,老人们打太极、跳广场舞;晚上,夜跑者沿着灯光步道锻炼,成为东莞的“城市客厅”。 绿色社区:推动“垃圾分类+新能源”民生工程,在周边小区安装“智能垃圾分类箱”(识别垃圾类型,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建设1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点,方便群众使用。 产业联动:治理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河岸旁的商业综合体客流量增加30%,租金上涨20%;周边房价上涨15%,成为“宜居板块”。“以前没人愿意买这里的房子,现在都抢着买,因为环境好。”某房产中介说。四、产业蝶变:从“治污染”到“促发展”的跨越
绿化溪河的治理,不仅是“治污染”,更是“促发展”。东莞以治理为契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增长”良性循环:
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两岸12家高污染企业(如印染、造纸),腾出土地、能源资源,为高端产业腾出空间。 引入新兴产业:吸引新能源、高端制造企业入驻,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投资50亿元建立生产基地(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某高端装备企业投资30亿元生产智能机器人,带动产业链升级。 绿色金融支持:推出“绿色账户”制度,对环保绩效达标的企业(如“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给予贷款贴息(利率下降1-2个百分点)、税收优惠(减免5%-10%企业所得税)。“我们企业因为环保绩效好,获得了银行的低息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某环保企业负责人说。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绿化溪河的治理,不仅“治好了一条河”,更“激活了一个产业集群”。
结语:从“标杆”到“样板”的绿色启示
绿化溪河的蝶变,是东莞“绿色发展”的缩影。其成功经验在于:系统治理(不是“头痛医头”,而是“统筹兼顾”)、智慧赋能(用科技提高效率)、便民惠民(让群众共享成果)、产业协同(从“治污染”到“促发展”)。
作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标杆”,东莞的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三点启示:
理念转变:从“先污染后治理”转向“先保护后发展”,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色”。 工业废水处理设备 土壤修复技术 技术赋能: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解决环保治理“效率低、成本高”问题,让治理更“聪明”。 民生导向:将环境治理与民生工程结合,让群众感受到“绿色福利”,形成“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未来,东莞将继续深化绿化溪河治理,推动“便利赋能环保生态”向更高水平发展,让“绿色”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东莞经验”。正如东莞市长所说:“绿化溪河的治理,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让每一条河都成为‘生态溪’,让每一个群众都能享受‘绿色生活’。”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