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色彩描写”写作法38例
作者:Ashida
色彩描写,就从平时见的场景入手,把颜色跟你摸得到的质感、闻得到的气味、尝得到的味道、甚至跟你的开心、难过绑在一起就行。核心就是,别把颜色当 “孤立的色” 写,要把它跟你的感官(摸、闻、听、尝)、情绪(开心、难过)、场景(春天、冬天、城市、农村)绑在一起。
比如写花的时候,别只说 “花是红的”,加个触觉 “红得软乎乎的,摸上去像绒布”,或者加个情绪 “红得像开心的笑”,你会发现,原来颜色可以写得这么活,读者看了也能跟着你 “看到”“摸到”“闻到” 颜色。
色彩描写是最基础也最容易上手的,你每天看到的东西都有颜色,菜市场的菜、家里的家具、路上的人,都是你练习的素材。多观察,多把颜色和生活里的细节绑在一起,慢慢就会发现,写作其实就是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 “画” 出来,而颜色,就是这张 “画” 里最亮的笔。
1. 视觉 触觉:让颜色能 “摸” 到片段周末在阳台摘圣女果,青的还没熟,颜色是浅绿的,表皮滑溜溜的,指尖碰上去凉丝丝的,像捏着颗刚从冰箱拿出来的绿玻璃珠,连指甲缝都沾着点凉乎乎的绿气;稍微熟点的带点粉,摸起来还是凉,但那粉里藏着点软劲儿,不像纯青的那么硬;全熟的是艳红,表皮有点糙,摸上去温温的,捏着能感觉到果肉的软,像握着颗小暖球。
解析这方法的关键是别只写 “颜色长啥样”,得加个 “摸上去啥感觉”。光说 “青圣女果是浅绿”,读者只有个模糊印象,加了 “滑溜溜、凉丝丝”,读者好像自己也摸了把圣女果,那浅绿就从纸上跳出来了。注意触觉得跟颜色匹配,青的没熟所以硬且凉,红的熟了所以软且温,要是写 “青圣女果摸起来暖乎乎”,就不符合实际了。
2. 视觉 嗅觉:让颜色带 “香味”片段早市的薄荷摊特别显眼,叶子是深绿的,茎是浅绿的,还挂着水珠。凑过去一闻,一股清清凉凉的味儿直往鼻子里钻,那绿好像裹着这股香 —— 深绿的叶子香得浓,吸一口连脑子都清醒;浅绿的茎香得脆,掐断了能闻见更冲的凉味;连沾在叶子上的水珠,都像带着点绿盈盈的香,滴在手上,手都变香了。买一把回家,装在塑料袋里,袋子上印着淡淡的绿,还沾着薄荷的味,放厨房一挂,整个厨房都飘着绿乎乎的香。
解析把颜色和气味绑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会 “闻着颜色” 走。这里没只写 “薄荷是绿的”,而是把 “绿” 分成深绿叶子和浅绿茎,再对应 “浓的香” 和 “脆的香”,绿就有了层次,还带着味儿。注意气味得跟颜色搭,薄荷的绿就该配薄荷的清凉香,要是写 “薄荷的绿带着西瓜甜香”,就串味儿了。
3. 视觉 听觉:让颜色能 “出声”片段老家院子的槐树开花了,花是白的,一簇簇挂在枝上,像堆了层雪。风一吹,花瓣簌簌响,那白好像也跟着出声 —— 轻的花瓣响得细,像小娃娃的悄悄话;连在枝上的花簇响得闷,像奶奶摇蒲扇的声儿。有时候麻雀落在枝上,啄花瓣玩,“笃笃” 的声儿,那白里就多了点细碎的响,连花柄上的小绒毛,都像藏着 “笃笃” 的白。
解析这方法是让颜色 “出声”,但不能瞎出声,得是跟颜色相关的真实声音。槐树花的白,配风吹花瓣的 “簌簌” 和麻雀啄花的 “笃笃”,都是院子里真能听到的声儿,这样白就活了,读者好像既看到了白,又听到了响。注意别加不搭的声儿,比如写 “槐树花的白带着汽车喇叭声”,就跟场景脱节了。
4. 视觉 味觉:让颜色有 “味道”片段外婆做的玉米糊装在粗瓷碗里,糊是浅黄的,上面撒了把红枣,是艳红的。先喝一口糊,甜丝丝的,暖乎乎的,那浅黄好像含在嘴里,是软绵的甜;再嚼颗红枣,有点酸又有点甜,那艳红在嘴里炸开,是醇厚的甜。连碗边沾着的糊渍,浅黄的,舔一下都带着甜,好像那黄本身就甜,不用嚼都能尝着。
解析把颜色跟味道绑在一起,读者会 “尝着颜色”。这里写玉米糊的浅黄对应 “软绵的甜”,红枣的红对应 “醇厚的甜”,都是吃的时候真实的味道,颜色就不只是看的,还能吃。注意味道得跟颜色匹配,玉米糊的黄就是甜的,要是写 “玉米糊的黄带着咸味儿”,除非外婆做的是咸玉米糊,不然就不符合常识。
5. 写色彩的明暗变化:别只说 “深 / 浅”片段傍晚坐在顶楼看天,一开始天是淡蓝的,太阳往西边沉,天边的蓝慢慢染了点粉,像给蓝布镶了圈粉边;再等十分钟,粉变成橘,橘又往深里走,成了橙红,连旁边的云都被染成橙红,有的地方深点像泼了碗浓橘汁,有的地方浅点像撒了把橘粉;最后太阳落下去,橙红慢慢褪成紫灰,远处的楼从浅灰变成深灰,像被墨汁慢慢晕了一层,连顶楼的瓷砖,都从白亮变成了暗白。
解析很多人写明暗就只会 “深了”“浅了”,其实可以写颜色一步步怎么变的。这里写天的颜色从淡蓝到粉、橘、橙红、紫灰,每个颜色都是明暗变化的一步,读者能跟着看到天慢慢暗下来的过程。注意变化得有顺序,太阳落的时候,天不会从蓝直接变黑,得有中间的粉、橘、橙红过渡,这样才真实。
6. 写色彩的渐变:让颜色慢慢 “流”片段小区的荷花池特别好看,水是碧绿的,靠近岸边的地方水浅,绿得浅,像刚调的绿水彩,能看见池底的小石子;往池中间走,水变深,绿也跟着深,成了深绿,还带着点蓝;再往湖心,绿里掺的蓝越来越多,慢慢变成蓝绿,最后跟远处的天连在一起,蓝绿又淡成浅蓝。风一吹,水面的颜色跟着晃,浅绿往深绿里流,深绿往蓝绿里渗,像一大块软乎乎的布,颜色在上面慢慢挪。
解析渐变就是颜色从一种慢慢变成另一种,不是一下子跳过去。这里写池水的绿从岸边浅绿到中间深绿、蓝绿,再到湖心浅蓝,一步一步变,还写 “浅绿往深绿里流”,让渐变有了动态。注意渐变得符合场景,池水颜色会因为水深变化,岸边浅、湖心深,所以绿会慢慢变深再变蓝,要是写 “岸边深绿、湖心浅绿”,就不对了。
7. 用比喻把颜色写具体:别干说 “红 / 绿”片段村口的石榴树结满了果,熟了的石榴裂开个口,里面的籽是红的,像撒了一把红玛瑙,颗颗都亮;没熟的石榴是青的,像小绿灯笼,挂在枝上晃;刚熟一半的,皮是红绿相间的,像给绿灯笼裹了层红布,一半亮一半暗。摘颗熟石榴,掰开,红籽挤在一起,像一群红脸蛋的小娃娃,凑在一起说悄悄话。
解析光说 “石榴籽是红的”,读者没概念,用 “红玛瑙”“红脸蛋的小娃娃” 打比方,红就具体了,能想象出籽有多亮、多可爱。注意比喻得贴谱,红玛瑙是亮的、硬的,跟石榴籽像;小娃娃的红脸蛋是圆的、嫩的,也跟石榴籽像。要是说 “石榴籽像红砖头”,就太硬了,完全不像籽。
8. 用拟人让颜色活起来:颜色像人一样 “动”片段春天的柳树刚发芽,枝条上的芽是嫩黄的,风一吹,芽儿就晃,那嫩黄好像在跟人招手,说 “我出来啦”;过几天芽变成嫩绿,枝条垂到水面,嫩绿就贴着水面蹭,像小孩在玩水,还溅起点绿点点;再后来,绿变深了,枝条长得长,深绿就顺着风飘,像姑娘的长头发,甩来甩去,有时候还会碰到路过的人,好像在跟人打招呼。
解析拟人就是把颜色当人写,让它会动、会 “说话”。这里写柳芽的嫩黄 “招手”,嫩绿 “蹭水面”,深绿 “甩头发”,颜色就不是死的了,是有脾气、会动的。注意拟人得符合颜色的特点,嫩黄是刚发芽,很活泼,所以 “招手”;深绿是长大了的叶子,所以 “甩头发”,要是写 “嫩黄像老爷爷一样慢慢走”,就不符合芽的活泼劲儿了。
9. 色彩绑定开心情绪:让颜色 “带笑”片段妹妹生日那天,家里挂满了气球,红的、黄的、粉的,飘在天花板上。妹妹穿着粉裙子,拿着红气球,跑过来跑过去,脸上的笑像气球的黄,亮堂堂的;手里的红气球好像也跟着笑,飘得更高了;连桌上的蛋糕,奶油是白的,上面的草莓是红的,蜡烛是黄的,那白里透着甜笑,红里裹着开心,黄里闪着光,好像整个屋子的颜色都在笑。
解析把开心的情绪装到颜色里,读者看到颜色就会想到开心。这里没说 “妹妹很开心”,而是说 “脸上的笑像气球的黄”“红气球跟着笑”,颜色成了情绪的 “代言人”。注意颜色得跟开心搭,红、黄、粉都是亮的、暖的颜色,适合开心;要是用灰、黑来写开心,就不对了,没人会觉得黑颜色代表开心。
10. 色彩绑定难过情绪:让颜色 “带泪”片段奶奶走的那天,天是灰的,没有太阳,连院子里的树都变成了灰绿,不像平时那么亮。妈妈坐在沙发上,穿的黑衣服,那黑好像比平时深,裹着妈妈,一动不动;爸爸手里的烟,烟灰是白的,掉在地上,白得发暗,像掉下来的眼泪;我手里的照片,是奶奶去年拍的,照片里的奶奶穿红衣服,可那天看,那红也没那么亮了,好像蒙了层灰,连照片的边都透着点难过的白。
解析把难过的情绪跟颜色绑在一起,颜色就有了 “伤心劲儿”。这里用灰天、灰绿的树、深黑的衣服、暗白的烟灰,都是冷的、暗的颜色,跟难过的情绪搭。注意别用亮颜色写难过,比如写 “难过的时候,天是亮蓝的”,读者就不会觉得难过,反而会觉得开心。
11. 用色彩写春天:不只用 “绿”片段春天的小区像被打翻了颜料盒,不只有绿。楼下的桃花开了,是粉的,有的浅粉像小姑娘的脸蛋,有的深粉像涂了胭脂;迎春花是黄的,一串串挂在枝上,黄得亮,像撒了把小太阳;还有路边的鸢尾花,是紫的,紫得软,像裹了层紫纱;连草地里的小野花,有白的、有蓝的,星星点点的,跟绿草地搭在一起,绿也不是纯绿了,是浅绿、深绿、黄绿,裹着粉、黄、紫、白,整个春天都亮了。
解析很多人写春天就只会 “春天是绿的”,其实春天有好多颜色。这里写了桃花的粉、迎春花的黄、鸢尾花的紫、小野花的白和蓝,再加上不同的绿,春天就有了层次,不是单调的绿。注意颜色得是春天有的,桃花、迎春花都是春天开的,要是写冬天的梅花,就不是春天了。
12. 用色彩写夏天:不只用 “蓝”片段夏天的午后,太阳晒得厉害。天上的云是白的,像棉花糖,可被太阳一晒,边缘透着点金;楼下的泳池水是蓝的,浅水区蓝得浅,像蓝玻璃,深水区蓝得深,像蓝宝石;旁边的石榴树,叶子是深绿的,花是红的,红得艳,像火;还有卖冰粉的摊子,冰粉是白的,上面加的红糖是棕红的,山楂碎是红的,葡萄干是紫的,一勺挖下去,白、红、紫、棕红混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飘着夏天的颜色。
解析写夏天别只写 “天蓝”,要加夏天特有的颜色。泳池的蓝、石榴花的红、冰粉的白和红,都是夏天常见的,再加上太阳晒出来的金边云,夏天的热和亮就出来了。注意颜色得符合夏天的特点,夏天热,颜色要亮、要艳,要是写 “夏天的颜色是灰的、暗的”,就不像夏天了。
13. 用色彩写秋天:不只用 “黄”片段秋天的老家,山上的树都变了色。枫叶是红的,有的浅红、有的深红,像山上着了火;银杏是黄的,叶子飘下来,像撒了把黄蝴蝶;还有松树,是绿的,绿得深,在红和黄里站着,像个哨兵;山下的稻田是金的,风吹过,金浪滚,像铺了层金毯子;路边的野菊,有白的、有紫的,开在田埂上,跟金稻田搭在一起,秋天就不是只有黄了,是红、黄、绿、金、白、紫混在一起的暖。
解析写秋天别只写 “叶子黄了”,要加秋天特有的颜色。枫叶的红、稻田的金、野菊的白和紫,都是秋天的色,再加上不变的松树绿,秋天就有了对比,不单调。注意颜色得是秋天有的,枫叶秋天红,银杏秋天黄,要是写春天的桃花,就不对了。
14. 用色彩写冬天:不只用 “白”片段冬天的北方,雪下了之后,世界好像变了色。屋顶的雪是白的,可被太阳一照,边缘透着点粉;树上的雪是白的,挂在枝上,像给树枝裹了层白棉花,树枝是深褐的,白和褐搭在一起,像画;路上的雪被踩过,变成了灰白,有的地方还露着黑的柏油;还有小区里的灯笼,是红的,挂在白树上,红得艳,像冬天里的小太阳;家里的暖气是银白的,摸上去暖乎乎的,连银白都带着点暖。
解析写冬天别只写 “雪是白的”,要加冬天特有的颜色。屋顶雪的粉边、树枝的深褐、路上的灰白、灯笼的红、暖气的银白,都是冬天的色,白里有了别的颜色,冬天就不单调了。注意颜色得符合冬天的特点,冬天冷,颜色多是冷的,但可以加灯笼的红、暖气的银白来添点暖,这样冬天既有冷感,又有暖意。
15. 动态色彩:写会 “动” 的颜色片段下雨天,街上的伞像开了花,红的、蓝的、黄的、粉的,举在人手里,跟着人走。红伞走得快,像一团红在往前跑;蓝伞走得慢,像一块蓝在慢慢挪;黄伞是小朋友举的,晃来晃去,像个黄皮球在跳;还有透明的伞,里面裹着人的衣服色,红的、黑的、白的,跟着伞动,像透明的盒子里装着会动的色。雨珠落在伞上,红伞溅起红水珠,蓝伞溅起蓝水珠,颜色跟着雨珠跳,整个街都是会动的色。
解析动态色彩就是写颜色怎么动,比如跟着人走、跟着风飘、跟着雨跳。这里写伞的颜色跟着人动,红伞跑、蓝伞挪、黄伞跳,颜色就活了,读者好像看到街上的伞在动。注意动的方式得符合场景,人走得快,伞就跑;小朋友爱晃,伞就跳,要是写 “大人的伞晃来晃去”,就不太符合大人走路的样子。
16. 静态色彩:写不 “动” 的颜色,突出 “稳”片段老家的祠堂在村头,墙是灰的,几十年了都没怎么变,灰得沉,像块老石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门口的石狮子是浅灰的,张着嘴,也是一动不动,灰里透着点硬;祠堂里的供桌是深棕的,木头的纹理都能看见,棕得稳,上面放的香炉是黑的,黑得沉,连香炉里的香灰都是白的,白得静。整个祠堂的颜色都不动,灰、浅灰、深棕、黑、白,像一幅画,挂在村头,稳得很。
解析静态色彩就是写不怎么动的颜色,突出 “稳”“静”。这里写祠堂的灰墙、石狮子的浅灰、供桌的深棕,都是不动的颜色,读者能感受到祠堂的庄重和稳。注意静态颜色得选本来就不动的东西,祠堂、石狮子、供桌都是固定的,要是写 “天上的云是静态的白”,就不对了,云会动。
17. 大场景色彩:写 “整片” 的颜色片段去年去青海湖,站在湖边,一眼望不到头。湖水是蓝的,不是平时见的浅蓝,是深点的蓝,带着点绿,整片湖像一块大蓝绿宝石,铺在地上;远处的天也是蓝的,比湖水的蓝浅点,跟湖水连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湖;湖边的草是绿的,一大片一大片,像绿毯子,有的地方草黄了,就成了黄绿,跟蓝湖水搭在一起,像给宝石镶了层绿边;还有远处的山,是灰蓝的,淡淡的,像画在天边,整个大场景都是蓝、绿、黄绿、灰蓝,让人看着就舒服。
解析大场景色彩就是写 “一大片” 的颜色,不是单个东西的色。这里写青海湖的蓝、湖边草的绿、远处山的灰蓝,都是整片的色,读者能想象出青海湖的大。注意大场景得有主次,这里以湖水的蓝为主,草的绿、山的灰蓝为辅,别把所有颜色都写得一样重,不然会乱。
18. 小细节色彩:写 “局部” 的颜色片段妈妈的手放在洗衣盆里,搓着我的白衬衫。手背上的皮肤是浅黄的,有几道细纹,细纹里沾了点肥皂沫,是白的;指甲盖是粉的,边缘有点白,指甲缝里沾了点衬衫上的灰,是浅灰;手腕上的银镯子,是银白的,沾了水,亮闪闪的,镯子内侧有个小印记,是浅黑的。盆里的水是白的,泡着衬衫,妈妈的手在水里动,浅黄、白、粉、浅灰、银白混在一起,都是小细节的色,看着特别暖。
解析小细节色彩就是写 “局部” 的颜色,不是整片的色。这里写妈妈手背上的浅黄、指甲盖的粉、银镯子的银白,都是小细节,读者能清楚地看到妈妈的手。注意细节得选有特点的,比如手背上的细纹、指甲缝里的灰,这些小地方的颜色能让画面更真实,要是只写 “妈妈的手是黄的”,就太笼统了。
19. 对比色:用两种反差色突出重点片段舞台上的演员穿着红裙子,站在黑背景前,红得特别艳,像一团火在黑夜里烧;手里拿的白扇子,一开一合,白得亮,在红裙子和黑背景之间,像朵白花;演员的口红也是红的,比裙子的红深点,跟白扇子一搭,红更红,白更白。整个舞台就靠红、黑、白这几种反差色,演员一下子就突出了,观众的眼睛都盯着她。
解析对比色就是用两种差别大的颜色,比如红和黑、白和黑、红和绿,让重点更突出。这里用红裙子和黑背景对比,红更艳;白扇子和红裙子对比,白更亮,演员就成了重点。注意对比色别用太多,比如红、黑、白就够了,要是再加个绿、黄,就会乱,突出不了重点。
20. 相近色:用类似颜色营造氛围片段卧室的墙是浅蓝的,窗帘是浅紫的,床单是浅粉的,这几种颜色都浅,搭在一起,像裹了层软乎乎的云;床头的台灯是浅黄的,开了灯,光也是浅黄的,照在浅蓝墙上,墙变成了浅蓝绿,照在浅紫窗帘上,窗帘变成了浅紫粉,照在浅粉床单上,床单变成了浅粉黄;整个卧室的颜色都是浅的、软的,没有反差大的色,让人看着就想睡觉,特别舒服。
解析相近色就是用差别小的颜色,比如浅蓝、浅紫、浅粉、浅黄,营造统一的氛围。这里用这些浅色,营造出卧室 “软、舒服” 的氛围,读者进去就想放松。注意相近色得统一氛围,要是卧室用浅蓝、浅紫,再加个深黑,氛围就乱了,不会舒服。
21. 色彩写白天:突出 “亮”片段白天的教室,窗户开着,阳光照进来。桌子是浅棕的,被太阳一照,棕得亮,桌面的木纹都透着点浅黄;椅子是浅灰的,也被太阳照得亮,像撒了层白霜;黑板是深绿的,没写字的地方,被太阳照到,绿得有点亮,不像平时那么暗;同学们的衣服,红的、蓝的、白的,都被太阳照得亮,红更红,蓝更蓝,白更白;整个教室的颜色都亮堂堂的,连空气里都好像飘着亮的色。
解析写白天的色彩,要突出 “亮”,因为白天有太阳,颜色会被照得亮。这里写桌子的浅棕、椅子的浅灰、黑板的深绿,都加了 “被太阳照得亮”,白天的感觉就出来了。注意别写白天的颜色 “暗”,比如写 “白天的黑板是暗绿的”,就不符合白天有太阳的场景。
22. 色彩写黑夜:不只用 “黑”片段黑夜的小区,不是全黑的。路灯是黄的,照在地上,圈出一块黄亮的地,地上的砖是灰的,被黄光照得变成了浅灰黄;楼道里的灯是白的,从窗户里透出来,在墙上映出一块白亮;还有人家的窗户,有的亮着黄灯,有的亮着白灯,像黑夜里的小眼睛;偶尔有汽车开过,车灯是白的,照得路亮,车尾灯是红的,像黑夜里的小红点;整个黑夜的颜色,有黑、黄、白、红,不是纯黑,透着点暖。
解析写黑夜别只写 “天黑了”,要加黑夜特有的亮颜色。路灯的黄、楼道灯的白、车灯的白和红,都是黑夜里有的色,黑夜就不单调了。注意黑夜的颜色以黑为主,其他颜色是点缀,别写 “黑夜的颜色是亮蓝的”,就不像黑夜了。
23. 色彩写雨天:突出 “湿乎乎” 的色片段雨天的街,颜色都带着湿。路上的柏油是黑的,被雨一淋,黑得亮,像涂了层油;路边的树是绿的,叶子上沾着雨珠,绿得透,像刚洗过;行人的伞是红的、蓝的、黄的,伞面上沾着雨,红得更艳,蓝得更亮,黄得更鲜;路边的广告牌是白的,被雨一淋,白得发暗,上面的字是红的,红得也有点暗;整个街的颜色都湿乎乎的,黑亮、透绿、艳红、亮蓝、鲜黄、暗白,都裹着雨。
解析写雨天的色彩,要突出 “湿”,因为雨会让颜色变亮或变暗。这里写柏油的黑亮、树叶的透绿、伞的艳,都是被雨淋过的样子,雨天的感觉就出来了。注意别写雨天的颜色 “干”,比如写 “雨天的树叶是干绿的”,就不符合雨天的场景。
24. 色彩写晴天:突出 “晒透” 的色片段晴天的公园,太阳晒得透。草地上的草是绿的,被太阳一晒,绿得亮,像撒了层金;花坛里的花是红的、黄的、粉的,晒得透,红得艳,黄得亮,粉得鲜;湖边的栏杆是银白的,晒得烫,银白得晃眼;连坐在长椅上的人,衣服是蓝的,被太阳一晒,蓝得透,像块蓝布;整个公园的颜色都被晒透了,绿、红、黄、粉、银白、蓝,都亮堂堂的,透着太阳的暖。
解析写晴天的色彩,要突出 “晒透”,因为太阳大,颜色会更亮、更艳。这里写草的亮绿、花的艳红、栏杆的晃眼银白,都是被太阳晒透的样子,晴天的感觉就出来了。注意别写晴天的颜色 “暗”,比如写 “晴天的花是暗粉的”,就不符合晴天的场景。
25. 用色彩写食物:让人流 “口水”片段妈妈做的红烧肉装在盘子里,肉是棕红的,油亮亮的,上面撒了点葱花,是绿的;肥肉部分是浅棕的,半透明,像琥珀;瘦肉部分是深棕红的,纹理都能看见;盘子边沾了点汤汁,是棕黄的,亮亮的。夹一块放进嘴里,肉的棕红带着甜香,葱花的绿带着清香,连汤汁的棕黄都带着咸甜,看着就流口水,吃着更香。
解析用色彩写食物,要突出 “好吃”,让读者看着就想吃。这里写红烧肉的棕红、肥肉的浅棕、葱花的绿,都是红烧肉的真实颜色,再加上 “油亮亮”“半透明”,食物就有了食欲。注意颜色得跟食物的味道搭,红烧肉的棕红配甜香,要是写 “红烧肉是绿的”,就没人想吃了。
26. 用色彩写衣服:突出人的 “气质”片段姐姐穿了件浅蓝的连衣裙,站在院子里,浅蓝得软,像天空的颜色,姐姐皮肤白,浅蓝衬得她更白,气质也软乎乎的;妈妈穿了件深紫的外套,深紫得稳,像葡萄的颜色,妈妈平时很干练,深紫衬得她更精神;奶奶穿了件浅灰的棉袄,浅灰得暖,像棉花的颜色,奶奶很慈祥,浅灰衬得她更亲切。不同的衣服颜色,衬得人气质也不一样。
解析用色彩写衣服,要把颜色和人的气质绑在一起,衣服颜色成了人的 “气质牌”。这里写姐姐的浅蓝衬软气质、妈妈的深紫衬干练、奶奶的浅灰衬亲切,衣服颜色和人就合在一起了。注意颜色得跟人的气质搭,姐姐年轻软,用浅蓝;妈妈干练,用深紫,要是给奶奶穿亮红的衣服,就不太符合慈祥的气质。
27. 用色彩写植物:突出 “生机” 或 “枯萎”片段阳台的绿萝,刚买回来的时候,叶子是深绿的,茎是浅绿的,透着生机,浇水的时候,水珠落在叶子上,深绿更亮,像有光;过了几个月,忘了浇水,叶子开始变黄,先是边缘黄,浅黄,慢慢往中间走,成了深黄,有的叶子还变成了棕黄,茎也变成了浅黄,看着就枯萎;后来赶紧浇水,过了几天,叶子又慢慢变绿,浅黄变成浅绿,深黄变成深绿,又透着生机了。
解析用色彩写植物,要突出 “生机” 或 “枯萎”,颜色是最好的表现。绿萝鲜活的时候是深绿、浅绿,枯萎的时候是浅黄、深黄、棕黄,浇水后又变绿,读者能清楚地看到绿萝的变化。注意颜色变化得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绿萝缺水会变黄,浇水会变绿,要是写 “绿萝缺水变绿”,就不对了。
28. 用色彩写动物:突出 “可爱” 或 “凶猛”片段邻居家的小猫,毛是橘白相间的,橘是浅橘,像橘子皮,白是纯白,像雪,跑起来的时候,浅橘和纯白晃来晃去,像个小毛球,特别可爱;楼下的大狼狗,毛是深棕的,深得发黑,耳朵竖起来,深棕里透着点凶,眼睛是浅黄的,盯着人的时候,浅黄里也带着凶,看着就害怕。不同的动物颜色,突出的感觉也不一样。
解析用色彩写动物,要把颜色和动物的 “性格” 绑在一起,可爱的动物用浅颜色,凶猛的用深颜色。小猫的浅橘和纯白突出可爱,狼狗的深棕和浅黄突出凶猛,读者看到颜色就知道动物的性格。注意颜色得跟动物的性格搭,小猫可爱,用浅橘白;狼狗凶猛,用深棕,要是给小猫穿深黑的毛,就不像可爱的小猫了。
29. 色彩写老物件:带 “回忆” 的色片段爷爷的旧手表放在抽屉里,表壳是银白的,上面有好多划痕,银白得发暗,不像新手表那么亮;表盘是白的,上面的数字是黑的,有的数字都快磨没了,黑得发浅;表带是深棕的, leather 的,上面的纹理都磨平了,深棕得发灰。每次爷爷拿出来看,都用布擦表壳的银白,擦表盘的白,擦表带的深棕,那暗银白、浅黑、灰棕里,都藏着爷爷年轻时的回忆,看着就亲切。
解析用色彩写老物件,要突出 “旧”,颜色里带回忆。爷爷的旧手表,表壳的暗银白、表盘的浅黑、表带的灰棕,都是旧的颜色,读者能感受到手表用了很久,还有背后的回忆。注意老物件的颜色得 “旧”,不能写 “老手表的表壳是亮银白的”,就不像老物件了。
30. 色彩写新东西:带 “新鲜劲” 的色片段刚买的新手机,盒子是白的,亮堂堂的,上面的 logo 是黑的,亮闪闪的;打开盒子,手机是银白的,一点划痕都没有,银白得晃眼;充电器是白的,线是浅灰的,都是新的,没有一点脏;连说明书都是白的,纸很光滑,上面的字是黑的,印得清楚。整个新手机的颜色都是亮的、新的,透着新鲜劲,让人看着就喜欢。
解析用色彩写新东西,要突出 “新”,颜色得亮、干净。新手机的亮白盒子、晃眼银白机身、干净白充电器,都是新的颜色,读者能感受到新东西的新鲜。注意新东西的颜色得 “亮”,不能写 “新手机的机身是暗银白的”,就不像新的了。
31. 用色彩写情绪转折:从冷色到暖色片段我考试没考好,坐在教室里,天是灰的,窗外的树是灰绿的,手里的卷子是白的,上面的红叉是红的,看着就难过;后来老师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老师穿的黄衣服,黄得暖,像太阳;老师给我讲题,用的红笔,红得暖,不像卷子上的红叉那么冷;讲完题,我懂了,再看天,灰好像淡了点,树的灰绿也亮了点,手里的卷子,白得也暖了点,情绪从冷慢慢变热,颜色也跟着变。
解析用色彩写情绪转折,从冷色(灰、灰绿、冷红)转到暖色(暖黄、暖红、暖白),情绪也跟着从难过转到开心。这里颜色的变化跟着情绪走,读者能感受到情绪的转折。注意冷色和暖色的转换得自然,不能一下子从灰变成亮红,得有中间的过渡,比如灰变淡、灰绿变亮。
32. 用色彩写时间流逝:比如从早到晚的色片段早上起床,天是淡蓝的,太阳刚出来,天边是粉的;吃完早饭去上班,天变成了亮蓝,太阳晒得厉害,路上的树是绿的,花是红的;中午吃饭,天是深蓝的,没有云,太阳最晒,地上的影子是黑的,短得很;下午下班,天变成了橘红,太阳往西边沉,路上的灯开始亮,是黄的;晚上回家,天变成了紫灰,灯是黄的、白的,家里的灯是暖黄的,一天的颜色从淡蓝、粉,到亮蓝、绿、红,再到深蓝、黑,再到橘红、黄,最后到紫灰、暖黄,时间慢慢过,颜色也慢慢变。
解析用色彩写时间流逝,要按时间顺序写颜色的变化,早上的淡蓝、中午的深蓝、晚上的紫灰,都是不同时间的色,读者能跟着颜色感受到时间在走。注意颜色变化得符合时间顺序,早上太阳刚出来是粉,中午太阳最晒是深蓝,晚上是橘红、紫灰,不能乱变。
33. 色彩写城市:突出 “热闹” 的色片段城市的晚上,特别热闹。路边的霓虹灯是红的、蓝的、黄的、紫的,闪来闪去,像彩色的星星;马路上的汽车,车灯是白的,尾灯是红的,一串一串,像白红相间的长龙;商场的灯是白的,亮堂堂的,里面的衣服是红的、蓝的、黄的,各种各样;还有路边的小吃摊,灯是黄的,暖乎乎的,食物是棕红的、金黄的,看着就香。整个城市的颜色都是亮的、杂的、热闹的,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
解析用色彩写城市,要突出 “热闹”,颜色得杂、亮。霓虹灯的多色、汽车的白红、商场的亮白、小吃摊的暖黄,都是城市热闹的色,读者能感受到城市的活力。注意城市的颜色得 “杂”,但要有主次,霓虹灯和汽车灯是主要的,其他是辅助,别写得太乱。
34. 色彩写农村:突出 “朴实” 的色片段农村的白天,很朴实。田里的麦子是绿的,一大片一大片,像绿毯子;村口的房子是白的,墙是土白的,不像城市的房子那么亮;路上的鸡是黄的、黑的,慢悠悠地走;门口的狗是黄的、灰的,趴在地上;奶奶在院子里晒的被子是花的,红的、白的、蓝的,都是浅颜色,不像城市的被子那么艳。整个农村的颜色都是淡的、朴实的,让人看着就放松。
解析用色彩写农村,要突出 “朴实”,颜色得淡、不艳。麦子的绿、房子的土白、鸡的黄黑、被子的浅花,都是农村朴实的色,读者能感受到农村的安静和朴实。注意农村的颜色得 “淡”,不能写 “农村的房子是亮红的”,就不像农村了。
35. 用色彩写节日:比如过年的红片段过年的时候,家里特别热闹。门上的春联是红的,福字是红的,贴在门上,红得艳;窗户上的窗花是红的、金的,剪得好看,红得亮;家里的灯笼是红的,挂在天花板上,亮着黄灯,红里透着黄;妈妈做的年夜饭,鱼是金的,饺子是白的,上面的辣椒油是红的;我穿的新衣服是红的,妹妹的是粉的,都是亮颜色。整个过年的颜色都是红的、黄的、粉的,透着热闹和开心。
解析用色彩写节日,要突出节日的特点,过年的特点就是红、热闹。春联的红、窗花的红金、灯笼的红黄、新衣服的红粉,都是过年的色,读者能感受到过年的热闹。注意节日的颜色得符合节日特点,过年用红,中秋用黄(月亮、月饼),要是过年用灰,就不像过年了。
36. 用色彩写日常:比如家里的白片段平时家里的颜色很日常。墙是白的,不亮也不暗,很干净;沙发是浅灰的,软乎乎的;桌子是浅棕的,上面放的杯子是白的,碗是白的,盘子是浅蓝的;阳台上的花是绿的、红的,都是小颜色;妈妈穿的衣服是浅蓝的、浅灰的,爸爸的是深灰的、深蓝的。整个家里的颜色都是日常的、舒服的,没有特别艳的色,让人觉得放松。
解析用色彩写日常,要突出 “平常”,颜色得普通、舒服。家里的白墙、浅灰沙发、浅棕桌子,都是日常的色,读者能感受到家里的平常和舒服。注意日常的颜色得 “普通”,不能写 “家里的墙是亮紫的”,就不像日常的家了。
37. 色彩写光影:光变了色也变片段早上的阳光照进客厅,沙发是浅灰的,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变成了浅灰黄,没照到的地方,还是浅灰;墙上的画,画里的山是灰蓝的,被阳光照到,变成了浅蓝,没照到的地方,还是灰蓝;桌子上的书,封面是红的,被阳光照到,变成了亮红,没照到的地方,还是红;中午的阳光最晒,沙发的浅灰黄变成了深灰黄,画的浅蓝变成了亮蓝,书的亮红变成了艳红;下午的阳光斜了,沙发的灰黄变淡,画的蓝变淡,书的红也变淡,光变了,颜色也跟着变。
解析用色彩写光影,要突出 “光影响颜色”,光变了,颜色也会变。早上的阳光让浅灰变浅灰黄,中午的阳光让浅灰黄变深灰黄,下午的阳光让灰黄变淡,读者能感受到光的变化和颜色的变化。注意光影的变化得符合光的规律,早上阳光斜,颜色变浅黄;中午阳光正,颜色变深黄;下午阳光斜,颜色变淡,不能乱变。
38. 色彩写心情隐藏:不直说情绪,用色暗示片段她坐在咖啡馆里,面前的咖啡是棕黑的,冒着热气,可她没喝,只是看着;窗外的天是灰蓝的,下着小雨;她穿的外套是黑的,手放在桌子上,指甲是裸色的,没涂指甲油;桌上的纸巾是白的,她拿起来,揉成一团,放在一边。整个场景的颜色是棕黑、灰蓝、黑、裸色、白,都是冷的、暗的,没说她难过,可看着这些颜色,就知道她心里不怎么痛快。
解析这种方法就是不直说 “她难过”,而是用冷色、暗色来暗示,让读者自己感受情绪。这里用棕黑的咖啡、灰蓝的天、黑的外套,都是冷的颜色,读者能感受到她的难过。注意别用亮色暗示难过,比如写 “她难过的时候,天是亮蓝的”,读者就感受不到难过了。
▼【写作技法精讲40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