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8月7日立秋日,8月9日是末伏,然而岭南地区人们都知道“秋老虎”的威力。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大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刘旭生教授提醒,今年的“秋老虎”是“湿性秋老虎”。
“湿性秋老虎”是什么?暴雨高温交织要如何养生保健?“立秋不争贴秋膘,末伏湿热拍八虚。”刘旭生教授给出养生金句,并奉上中医实用妙招。
“湿性秋老虎”,古法拍八虚
近期广东暴雨与高温频繁交替,即便迎来立秋,岭南暑湿仍盛。刘旭生教授提醒,要当心今年的“湿性秋老虎”出动了!
从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也可得到预警,今年立秋期间,广东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连日暴雨后又将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将持续达35℃以上。高温与连日暴雨的湿度形成“湿热夹击”之势,呈现“湿性秋老虎”的特点,中医称此为“长夏湿困”,容易引发疲劳、皮肤湿疹、食欲不振等不适。
刘旭生教授提醒,这段时间天地间湿气氤氲,形成一种独特的养生隐患“湿邪困体”——外界的湿气如烟似雾般侵袭,而体内的湿浊又似胶着难化,上下交困,最易缠绵为患。湿邪一旦侵入人体,容易在经络脏腑间流连徘徊,日久则成顽疾。因此,广东人常挂在嘴边的“祛湿”,此时正是重点。
展开剩余74%生活中的中医小妙招可以有所帮助。例如拍八虚这种古法运动就有所帮助。每日晨起拍打两肘窝、两腋窝、两髀(腹股沟)、两腘窝(膝盖后侧)各36下,可疏通经络,排出体内湿浊,特别适合岭南湿热气候下,改善关节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居家注意防潮,暴雨后也可以用艾叶+苍术(各20g),煮沸后熏蒸房间,祛湿杀菌,预防呼吸道疾病。
立秋不争秋,末伏莫贪凉
立秋之后,今年的三伏天也在8月9日进入末伏。此时广东,高温高湿。中医认为,这是“暑湿未退,秋燥渐生”,养生需兼顾祛湿与润燥。刘旭生教授提醒两个养生误区。
误区一:盲目进补。虽已立秋,但“秋老虎”肆虐,暑湿之气仍盛,人体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若急于“贴秋膘”,食用过多肥甘厚味之品,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浊内生,酿生痰湿。尤其广东近期多雨潮湿,外湿与内湿相合,更易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黏滞等湿困脾胃的症状。
误区二:秋行夏令。炎热的三伏末伏,不少人还在持续吃冷饮、吹空调、熬夜。刘旭生教授表示,这些习惯会加重湿气淤积,引发腹泻、关节痛、易感冒等健康风险。过度贪凉、长期吹空调、进食生冷食品和冷饮,会损伤脾阳,加重湿气,引起恶性循环,“即便夏天也不建议这样做。”
“祛湿并非易事,需要借助人体阳气的力量。就像太阳蒸发晨露,需要体内充足的正气来化湿为气,驱邪外出。”刘旭生教授提醒,所以既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原则,又要结合岭南地域特点灵活调整,通过药膳调理、穴位按摩、导引运动、起居调摄等多管齐下,达到“祛暑湿而不伤正,防秋燥而不助湿”的平衡状态。真正做到:岭南立秋不争秋,祛湿防燥两相宜;末伏养生莫贪凉,健脾益气四季安。
立秋养生四大穴位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两横指。每日按压或艾灸5-10分钟,可化痰湿,尤其适合痰湿内蕴者。
阴陵泉: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拇指按压至微酸胀,每次3分钟,能健脾渗湿,改善小便不利、水肿。
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近第2掌骨中点。掐按可解表清热,预防空调病引起的头痛、鼻塞。
三阴交: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睡前按摩10分钟,可调经、安神,缓解情绪。
立秋养生药膳
1.四神猪肚汤
材料:芡实、莲子、薏苡仁、茯苓各10g,猪肚1个约500g,枸杞6g,姜片5片,胡椒粒约10粒。
做法:猪肚加盐、面粉正反面揉搓洗干净,冷水下锅和姜片焯水3分钟,捞起切片,四神料浸泡1小时后加水2000ml煮开,加入猪肚、胡椒小火炖40分钟,最后加盐和枸杞即可。
点评:此汤源自中医经典方剂“四神汤”,可健脾祛湿、和胃止泻,适合岭南雨季湿气重、肠胃功能紊乱的人群。
2.砂仁蒸牛肉
材料:砂仁6g(捣碎)、牛肉200g(切片)、姜丝少许。
做法:牛肉用生抽、生粉腌制10分钟,撒上砂仁末和姜丝,水开后入锅隔水蒸8分钟即可。
点评:砂仁自古被誉为“醒脾调胃要药”,其芳香化湿、行气温中的特性,能有效改善立秋时节常见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这道药膳既保留了食材原味,又充分发挥了砂仁的药用价值,是岭南地区调理脾胃的经典食疗方。
策划|龚丹枫 王倩
统筹|林清清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揭西娜 查冠琳
海报|范英兰
粤语音频|林清清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